认定行政行为欺诈的法律依据?
一、认定行政行为欺诈的法律依据?
诈骗数额低于3千元的算行政案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影响网络消费需求行为有哪些因素?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因素;
网络消费者大多是青年人,他们追求商品的时尚和新颖;其次要考虑产品购买的参与程度,对消费者要求参与的程度比较高且要求消费者需要现场购物体验的产品,一般不宜在网上销售。
消费者对于互联网有一个免费的心理预期,那就是:即使网上的商品不是免费的,那么价格也应该比传统的销售渠道的价格要低。
2、购物的便捷性;
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时间上的便捷性。网络虚拟市场全天候提供销售服务,随时准备接待顾客,而不受任何限制。
⑵商品挑选范围的便捷性。网络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在很大的范围内选择商品,对于个体消费者来说购物可以“货比多家”;对单位采购进货人员来说,其进货渠道和视野也不会再局限于少数几个定时、定点的订货会议或者几个固定的供应厂商,而是会大范围地选择质量最好、价格最便宜、各方面最使用的产品。
3、安全可靠;
对于现阶段的网络营销来说,很多原因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安全问题。因此,对网上购物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加强安全和有效控制,保护消费者购物过程的信息传递安全和个人隐私,以树立消费者对网站的信心。网络购物与传统营销购物不同,在网上消费一般需要先付款后送货,以这种购物方式就更决定了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
三、网络上的旗舰店有欺诈行为怎么投诉?
不知道这种券的性质是否属于预售,如果您是想控诉可以打12315。如果是进行实际维权处理,可以发起退款申请,如果卖家拒绝,您可以申请介入,客服介入会按双方凭证及规则进行处理判定。随后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是否投诉商家违背承诺。
四、绿色消费行为有哪些?
1、减少非必要的消费,如一次性的餐具和毫无益处的色素、添加物等。
2、修旧利废。
3、提倡使用玻璃、纸、铝等再生原料的产品。
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
五、有哪些行为认定为刑讯滋事?
一、什么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
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的属于是寻衅滋事: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结伙斗殴的;
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坏、占用公私财物,情节恶劣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情节恶劣的。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如果情节轻微的,则不构成寻衅滋事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寻衅滋事的规定处罚。
六、法律行为有哪些例子?
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就是法律事件,否则反之。
比如,甲和乙各承包了一片鱼塘,两鱼塘的位置相邻。乙鱼塘的鱼主动跳到甲的池塘里,致甲池塘的鱼增多,引发了无因管理之债,这就是法律事件。
而如果因为乙经营不善,把鱼塘的鱼全部卖给甲,致甲池塘的鱼增多,引发了合同之债,这就是法律行为。
七、法律禁止的行为有哪些?
法律禁止的行为有很多,包括各类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刑事犯罪的行为。
法律禁止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违法犯罪的行为,包括蓄意性违法犯罪,以各种手段或者目的而进行的违法犯罪的行为或者是其它相对残忍的犯罪的行为。法律禁止的行为是不能够去做的,否则会被处以相应的刑罚措施。
八、个人法律行为有哪些?
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1)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无需他方的同意)的法律行为。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等。
(2)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2.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根据法律行为效果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1)负担行为是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其中负有给付义务的主体是债务人。负担行为中的权利人享有要求履行的请求权,义务人的履行行为是请求权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2)处分行为是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并不需要义务人积极履行给付义务。
九、事实法律行为有哪些?
一,行为包括:民事行为、事实行为。
1,民事行为包括:
A、依内容分类为:合同行为、婚姻行为、收养行为、其他行为;
B、依效力分类为: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2,事实行为包括:
A、无因管理行为;
B、部分不当得利行为;
C、正当防卫行为;
D、紧急避险行为;
E、侵权行为;
F、先占、添附、拾得、发现等行为;
十、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根据民法通则有关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法律行为既然能产生某种法律后果,就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以自己的行为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另外,行为人还必须是有权实施该项民事法律行为的人。
2、意思表示真实。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这就要求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如果不是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而为的民事行为,其效力当然就是无效的。意思表示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真实的,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自愿的。
3、行为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要求民事法律行为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其内容必须合法,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行为本身必须是合法的;二是标的物也必须是合法的。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为《民法通则》所采用,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了事实行为;同时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征,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严格称谓是"法律行为",中国民法称民事法律行为。
行为特征:
1、应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应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
3、应是合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