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APP测试上面如何应用?
数据获取手段、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导致"大数据"爆发。测试行业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也是很多的,比如TestBird在做测试时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基础的,对于测试的分析和bug探索效果都能有很大的提升。
当然,在测试技术上,也有很好的大数据运用例子。比如你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点来写测试用例。产品需要快速迭代,又要保证版本质量不下降,就必须做到精准测试的用例精简。
也就是统计用户行为预埋下的点,用户使用次数的数据稳健并且有迹可循,测试路径就非常的清晰明朗。
如何看待大数据「杀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不仅方便大家生活,便于企业精准掌握用户需求,为大家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且提升社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近日各大平台上广泛爆出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所谓“大数据杀熟”,即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大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同一件商品或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虽然说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给出不同的定价并不罕见,只要价格公开、不强买强卖,就基本正常,现实生活中也偶尔会出现商贩与买家讨价还价,给议价能力较强的消费者更优惠的价格。但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杀熟”,却隐患重重。一方面,大数据“杀熟”违背了商业伦理。越是老顾客,越应该受到照顾,这是商家应该遵循的基本伦理。而现实却是越是会员,越被“算计”的多,这无疑是在透支熟客的信任,长期发展下去自会自取灭亡;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还可能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从表面上看,消费者通过网站选购商品,得到了一个明码标价的商品和服务,但其实这种所谓的明码标价却是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歧视和暗算,完全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如何,“大数据杀熟”现象,最终损伤的都是整个行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拥有选择权,当其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会“用脚投票”,而行业最终也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因此,面对“大数据杀熟”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其一,加强社会主义伦理建设。商人赚钱天经地义,但也要取之有道。业无信不立,如果靠对顾客的坑蒙拐骗来盈利,也只能是杀鸡取卵,短视之利;其二,严格法治。《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信的原则,经营者不得有“提供相同商品或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的不正当行为。因此,对涉嫌违法的行为,应依法查处;其三,提升技术手段。根据大数据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建立新的法规与监管方式。相信只有道德、法规、技术三管齐下,互联网大数据“杀熟”现象才会有所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