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排名前十的物流都是哪些?
德邦,壹仟家,创新,快狗,豫鑫,中通,圆通,汇通,韵达,顺丰
我觉得前十物流有:
顺丰物流,京东物流,邮政快递,中通快递,中通快递,圆通快递,德邦快递等。
目前常用的是顺丰,京东和邮政。之前因为老家在农村,顺丰到不了,寄东西都是用邮政,后来顺丰也可以到村口代收点就不再用邮政了,一方面邮政贵,另外物流时间也长。所有邮政物流注定是要淘汰的,当然也可以国企改革民营化,听说这次疫情部分区域只允许邮政物流进出,关键时刻当然要相信共产党。现在基本上不是顺丰就是京东,京东下单的用京东,次日大部分都能到,快递小哥也是很负责,几次放在门卫那里下雨前再次电话让我快拿,发货都是用顺丰,收费便宜,安全,十几年都没啥事,服务也很规范和标准。
比较大的电商公司有哪些?
我了解比较大的电商平台,有阿里巴巴,国美,京东,淘宝拼多多,这些这都是比较有实力的平台。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或阿里巴巴)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浙江杭州创立的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项业务,另外也从关联公司的业务和服务中取得经营商业生态系统上的支援。业务和关联公司的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1688、阿里妈妈、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为马云。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阿里巴巴集团排名300位。2018年12月,阿里巴巴入围2018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互联网两大霸主:阿里与腾讯你更看好哪一个?
腾讯系和阿里系在以前的BAT中,已经脱颖而出,各占半壁江山。因为企业的基因不同,所以彼此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会有交叉,但更多的是不同。至于成功与否,只能说不分伯仲。
图片源自网络
从过去的情况来说,马化腾的社交和马云的电商各自在自己的领域独领风骚。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马化腾比起马云成功在先。马云曾经还找过马化腾投资,但是被马化腾拒绝了。后来马化腾还为此后悔不已。
再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彼此的业务开始有所交叉。尤其是互联网+和跨界概念的出现,双方的业务开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竞争也有合作。都有把触角伸到对方的碗里。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滴滴和快的最终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消费者获取了一场互联网的盛宴。
图片源自网络
能够长期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中,长期交替徘徊在第一第二的俩人,足以说明两人都不是善茬。作为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成功的两名企业家,二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第一,从创始人的角度说,马云格局更大,眼光更超前,更有国际范。马化腾更注重细节,稳中求进。因此阿里系的产品,更倾向于又触及了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腾讯系的产品相对就很难走出去。
第二,从企业文化角度说,马云念慈在慈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阿里系的侧重点在于服务中小企业,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行业的变革。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最终惠及普通消费者。马化腾则更侧重于产品及产品的连接,直达用户。腾讯系如何将消费者口袋的钱,变成自己的,似乎是他们最关心的。阿里为我们发现了世界,腾讯为我们发展了游戏。
第三,从企业再造的角度说。阿里已经逐渐从一个电子商务公司发展为一个技术型公司。阿里云、智能芯片、国产手机操作系统等,为中国摆脱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束缚,阿里都在不遗余力的努力中。腾讯却越来越像一个投资公司,自己做不好的,搞不定的,就去买一个。像京东和拼多多就是最好的实例。
世界经济浩浩荡荡,未来的经济,拼的是企业家超前的眼光、准确的预判和今天脚踏实地的准备。2016年云栖大会,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概念,正在一步步引领中国,影响世界。马化腾也随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概念,但也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有拾人牙慧之嫌。从一个先富起来的人变成了一个追随者。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思想灌输给别人;二是把别人口袋的钱掏出来。马云更像前者,马化腾则更像后者。所以相比之下,我更看好阿里系。
其实这类话题争论太多,现在下定论都为之过早,毕竟分析、辩论、考量起来会有太多角度,都会长篇大论,滔滔不绝。
首先我想说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以业务见长,而不是靠技术起家的。
当你提到阿里腾讯时,会像提到微软、谷歌、Oracle一样马上想到OS、搜索、DB这样的技术/产品吗?不会,你想到的是电商、社交,而不是阿里的线上服务系统,或是腾讯的运维系统。
这一方面是由国内发展环境决定的:国内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且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造成纯技术公司很难单靠一项技术产品盈利生存,更谈不上技术壁垒了。
因此你会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贴近业务在发展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带来足够的现金流,养活公司,然后才有“是否要钻研技术实力”的问题。所以业务足够强的公司,才有足够的资金去养育顶级的研发团队。
说到底,技术是对业务的支撑。
阿里的技术由业务带动、也有理想
阿里从最开始养了一批国内比较知名的DBA,到后来开始推行去IOE开始,展露出民企也能有技术的实力。
再后来就是王坚开始做阿里云,一开始大家都还觉得是国内民企在炒作概念,但确实做得早,等大家意识到云计算真的来了时,阿里云已经抢跑好几年,虽说技术算不上真有多精湛,但确实有了不少积累,经过菲青、孙权两代继任者将这些积累的产品技术商业化,开始了大爆发。
但即便如此,不得不说原本淘系的去IOE技术体系,仍是非常牛逼的,甚至直到行颠正式兼任集团和阿里云两边CTO,并开始推行两边体系整合之前,阿里云的性能和稳定性并不比淘系更强。
总体上,过去阿里的技术发展,并不是由像百度这样“我要做最牛逼的技术”或者“我要做最牛的技术企业”的口号所催生,而更多是由业务带动(比如双11)、管理和文化自然而然孕育出来的。
但未来,阿里越来越展现出对技术的重视和带有理想主义的追求。比如行颠担任阿里CTO后,第一次开启以“技术”为口号的年会;内部也一直有跨部门的技术委员会,协调统筹技术发展的节奏、方向、人员晋升等。
而王坚作为阿里内部一直以来的技术带头人,喊出以下这段话:
“现在我们回顾以往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可能发源于十几二十年前甚至更早,这些全部都来自于国外的某大学、研究所、外企,基本没有国内企业的;今后我们希望,在比如30年后,当你回头看新一波的技术浪潮的发源地,你会发现说这是来自于中国的一家叫阿里巴巴的企业”
对于技术人来说,这可以算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和追求了吧?
相对而言,腾讯的技术更实用主义
据我所知,腾讯早期的技术,主要就是不停扩充服务器以支撑不断增长的QQ用户数,早期投资的钱也大多拿去买服务器了。因此腾讯的运维团队规模和势力都是很庞大的,以至于到现在你进到腾讯,都会发现开发甚至研究团队顶上的老板,都是以前做运维出身的……
说实话这对于现在腾讯这样级别的公司,并不是个好消息。但也没办法,腾讯没有发生过像阿里那样杯酒释兵权的事件,老臣仍把持着腾讯高层的大部分关键岗位,外来的和尚很难进入顶层结构,你看就连张小龙这样收购进来的团队,也感觉跟内部原有的QQ等势力保持微妙的关系、大多呆在广州而不是深圳、甚至听说很多微信的人跑出去见客户都只说自己是微信而不是腾讯……
腾讯应该是直到去年都还没有专门的广泛的技术委员会,直到2018年第三次大规模重组中,由于内部争斗爆出几篇文章(知乎上也有)抨击腾讯不重视技术,因此才在多项重组变革项的最后加了一条要成立技术委员会。
跟腾讯其他业务的发展模式类似,腾讯在技术上也主要是跟随,追求的是不掉队,而不是引领,以图通过自身在社交上的垄断地位快速翻盘。这种战略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是否少了一些情怀?
以上是一些个人浅见,也希望跟大家讨论交流或私信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