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的套路,你们真的了解吗?
如果不是在中关村工作,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便利蜂?
2016年,马爸爸在云栖大会开幕演讲中,将“新零售”定位未来将颠覆各行各业的五大变革之一。尽管很多人爱吐槽马爸爸放嘴炮这件事,但也从来没有谁小看这从马爸爸嘴里放出的预言炮。
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到出现市场行为常常有一个反应的时间,而这一次,最先冒头的不再是大牛们扶持起来的创业公司,而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在不久后的几个月,也就是今年年初,这个打着新零售,融入互联网元素的便利店,开始在北京传统便利店行业里搅动风云。
一出手,便引来原有从业者说出这样的话:“他们是典型的颠覆性人才,这是要颠覆便利店的商业本质啊,太伟大了!”是钦佩还是讽刺,自行体会。但至少说明了一点,便利蜂真的与传统便利店一点也不一样。
1
常规,就是用来打破的
开店之初,便引来众人围观,不,是引来众人看笑话。传统便利店经营多年积攒的经验教训,便利蜂一点也没学到。在外人看来,便利蜂就像是刚转学来的差生,在走偏的道路上放飞自我,毫无顾忌。
门店面积
传统便利店非常珍惜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因为客单价和毛利都不高,所以在店铺大小的选择上十分讲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
相比之下,便利蜂如同一个纨绔的富二代。位于中观村的几家店,面积又大,又“空旷”,二楼还配备免费的饮食专区。
同行看过只评俩字儿,“奢侈,胡闹”。
货架摆放(货品+收银)
都说便利店很在意坪效了,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小便利店,恨不得摆满货品,过道只容得下两个侧身而过的人。
都说便利蜂是富二代了,货架之间的距离要大,再大点,再再大点,能并排躺下几个人就可以了。 更特别的是,作为“富二代”该有的风度,便利蜂去掉了便利店的黄金区域――收银陈列。
货品上架时间
拿面包为例。一般便利店,面包的上架时间在早上7点半之前。但是,有记者观察便利蜂的面包上架时间都是在下午两三点左右。自动为在货架上停留时间本就很有限的面包再减少半天。面包表示很委屈。
互联网基因
便利蜂的互联网基因是APP,并提供了创新的四种并没有提高效率的购物方式:线上支付、线下自助购物、线上购买后自提、送货上门。
正是因为以上者一系列的非常规之举,让很多人认为便利蜂的投资人和创始人是人傻钱多。所以,刚成立不久的便利蜂被无数同行看笑话,被无数外行媒体分析这条路的可行性。
但仔细想想,整个逻辑是说不通的。
便利蜂的投资人与创始人是离开“去哪儿”后,成立公司斑马资本的庄辰超。当这些改变,连一个外行媒体都能将其中纰漏说得头头是道时,便利蜂为何仍然固执前行?庄辰超和他的便利蜂到底想干嘛?
人们带着疑问盯着便利蜂,然后便利蜂就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去了。直到9月初,被一条称便利蜂大幅度裁员的报道炸了出来。
不久前,有媒体借此机会采访了久未露面的庄辰超。从采访中,我们能找到一些便利蜂特立独行原因的蛛丝马迹。
便利蜂在公司愿景中说,“便利蜂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改良现有的零售模式。使用大数据和智能软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购物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个体进行专属服务,使用户获得切实的便利。”
采访中,庄辰超也解释说便利蜂的“销声匿迹”是为了获得“纯净”的数据。而便利蜂想要做到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沉淀,做到对每位用户进行专属服务,最终做到千店千面。
模式熟悉吗?
剥开层层外衣,低头看到的是新零售的核儿。
“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对比一下新零售的典型代表“盒马生鲜”,就会发现本质无二。盒马生鲜的模式核心,就是通过大数据获得更加精准的目标消费者定位,完善供应链,实现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千人千面”。
在店面的体验上,盒马生鲜同样选择大空间的门店,精致设计,良好的服务,更完善的功能配置。而消费方式上,盒马生鲜实现消费者“所想既所得“,可以线下自助购物或线上购买后送货上门。
尽管模式相似,但大家对盒马生鲜显然更有包容度,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也与在此之前市场上没有出现大规模开设专门的生鲜超市有关系。可以说,盒马生鲜的出现意味着全新的尝试。
反观便利蜂,大家对其失败深信不疑的原因是,已有的成熟的便利店市场。无论是7-11还是全时,通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摸索出了行业规律与成功经验。人们习惯了按部就班,认为踩着前人的脚印一步一步绝对不会出错。而此时出现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着实令人不悦。
可是,这个时代,互联网与科技已经带给人们太多惊喜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可能“正在一点点变少,而打破常规就是第一步。
理论上讲,无论是盒马生鲜还是便利蜂,都是新零售的实验品。将新零售的理念套用在传统的便利店上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庄辰超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不同的是,他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