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布局微商城是否为时已晚?
会问这问题,你心里潜意识就认为已经晚了。
电商平台起起落落,市场规则不停在变,变中存在机会,这都是需要自己尝试总结才能去下结论的。
想,都是问题;
做,才是答案。
按目前的趋势来看有点晚!
但是微商城目前为止做的比较好的有几家,但优势不明显!
想弯道超车,核心在用户,最顶级核心在于卖手的引流!
社交电商是国美的救命稻草吗?
如果国美把社交电商当做一根救命稻草来抓,那国美大概率就完蛋了。
——尽管,社交电商很火;尽管,国美上线了做社交电商的美店;尽管,美店也正是基于其“社交(拼团)+商务+利益共享”为核心的所谓共享零售模式的落地体现。
为什么这样说?
1.社交电商很难成为偏传统的零售巨头在新零售转型运动中的救命稻草。需要看清楚的是除了拼多多这样的少数派,国美般偏传统的零售巨头很难再新零售运动中,成为抓住所谓社交电商这样的救命稻草而成功上岸的企业。
非常明显的一个原因是:既然是“救命稻草”,那我自然拼了老命也要去抓住它。可是国美般偏传统的零售巨头能够拼了老命去抓它吗?
不能。而对国美来讲,在黄出来之前,一直的任务就是偏于被动和保守的“守”,而不是“攻”。
况且在新零售运动中,对于国美、苏宁乃至京东、阿里等更大的巨头来讲,拼团式社交电商,可以是一块战略业务,可以是线上下融合的一个策略抓手,可以是新零售落地与争夺流量的一条有效路径,但是就不可能成为需要押身家、拼老命的“救命稻草”,甚至也难以成为它们最主要的那个业务单元。
2.国美的传统优势与主营品类,是低频、低关注度的,也不适合抓社交电商这个救命稻草。尽管国美早已开展泛品类经营,但3C数码、家店及生活电器等依然是它的传统优势与主营品类,而这些品类更多的局限在耐用消费品范畴,是低频的、低关注度的(一般人不到要用要买的时候就不会关注),是不利于开展社交电商业务的,因此,国美要做好社交电商,需要向刚需、高频、高关注度的品类更多倾斜,背后则牵涉到调整品类结构及供应链结构的一系列调整。
3.缺“社交场”,也会阻碍国美类企业把社交电商当救命稻草来抓。拼多多乃至京东,电商主营有腾讯微信这个最大的“社交场”,即便阿里巴巴,同样也是电商主营,并有支付宝这样的流量池(全球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再即便曾经斗得死去活来的苏宁,也有比国美做得更好,注册及活跃用户多一个量级的线上体系,以及差不多2万家自带一定流量的门店。
国美有什么自信去把社交电商当救命稻草来抓?
事实上,决定国美未来的不是现在,而是黄光裕出狱之后。
BY李政权
如果你对更多有关零售、新零售发展及趋势等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关注李政权头条号主页相关专栏。
社交电商只是一个补充而已,巨头纷纷布局,得有自己的核心优势。
看好社交电商,准备落地相关项目
社交电商风口,个人IP如何布局?
社交电商离不开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社交”,第二个是“私域流量池”。
社交不用过多描述了,重点聊一下“私域流量池”这个概念,所谓的私域就是指自己能反复、有效影响的流量,线上流量成本节节攀升,个人IP想要靠买流量已经不现实了,必须通过有用、有利、有趣等手段建立属于自己的流量池。
至于如何建立,大家可以配合使用一些专业的辅助工具,便于快速垂达第一批种子用户,积累自己的粉丝群,我目前在用一款叫“红信圈”的APP,因为我需要精准的人群,所以配合软件对地域、范围、年龄、性别等筛选条件,能帮助我快速积累粉丝,建立流量池。
IP,也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在互联网时代,它可以指一个符号、一个群体、一个带有流量的内容,而KOL,就是个人IP塑造的典型代表。
KOL,Key Opinion Leader,也就是关键意见领袖,通俗的说,就是拥有一定的权威,被相关的团体接受或者信任,对该群体的决策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人。大到一个行业的专家,小到一个微信群的群主,这些人都可以称作是KOL。
而现在很多的企业,也会去做KOL运营,通过外部引入KOL或者从内部挖掘塑造KOL,用KOL来做信任背书、吸粉、促活等等,随着私域流量的兴起,KOL也会具有更多的传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