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的机理、根源是什么?如何有效避免大数据杀熟?
首先,大数据“杀熟”确实存在,而且在最近几年被很多媒体频繁报道过。“杀熟”的根源当然是利益的最大化,当我们对某一产品形成习惯性消费之后,被“杀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其次,“杀熟”并不是在大数据时代才有的,很多传统商家为了吸引新用户往往都会给初次消费者更多的折扣,而老用户则完全没有相应的待遇,这难道不是一种“杀熟”么?只不过传统的方式我们看得清楚,而大数据时代的“杀熟”更加具有隐蔽性而已。
在我看来,要想在大数据时代避免被“杀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避免产生伪“行为规律”。有的商家会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规律性分析,在分析的背后可能会产生很多判断,比如你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从来没有过退货记录,那么系统可能会得出一个“行为规律”,那就是这个用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高,此时“不良商家”可能就会把别人退回的商品发送给你这样的用户。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对不满意的商品一定要退货,一定要让系统“知道”,该维权的时候不能沉默。
第二,多对比。“货比三家”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在大数据时代同样如此。很多时候,不同的互联网平台都会有各种折扣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通常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开展,在选购一件商品的时候尽量多看几个平台,选择一个价格和服务都比较满意的。这种情况下,被“杀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第三,尽量扩大选择渠道。如果担心被大数据“杀熟”,完全可以让家人或者朋友查看一下价格,这种对比的效果往往是比较明显的。
大数据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我也在带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我会陆续在头条上写一些关于大数据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大数据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咨询我。
谢谢!
大数据就是用来杀熟的。大数据技术,不仅杀“传统”意义上的熟人,而且,极大的扩展了“熟人”概念的范围筹。大数据技术把某些行为类似的人或特定行为一致的人(任何可能的相关条件)看做是某种熟人。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吧!
大家有被大数据杀熟过吗?
实际上而言无论是任何涉事「杀熟」平台及机构,当我们尝试着判断产品是否存在「杀熟」行为,数学中的「控制变量法」再适合不过了,当仅存在唯一变量的情况下再去比较,得出来的结论才有可信度,如果存在多个变量比如时间、地域等等因子其实也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不过,在讨论「杀熟」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大数据?再来讨论什么又是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是AI人工智能的基石,目前的深度学习主要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即对大数据进行训练,并从中归纳出可以被计算机运用在类似数据上的知识或规律。简单而言何为大数据?虽然很多人将其定义为“大数据就是大规模的数据”。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大规模”只是指数据的量而言。数据量大,并不代表着数据一定有可以被深度学习算法利用的价值。大数据在应用层面:大数据往往可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抽样调查、大数据都可以实时获取、大数据往往混合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多维度信息、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分析以及分析基础上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美国《大西洋月刊》公布的一段A.I.聊天记录截图实际上AI算法的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进行训练,究其根本大数据的循环往复无数次的训练和深度学习才有了人工+智能!接着,我们再回到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实际上是鉴于大数据的AI算法层面的分析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实际上背后的技术来源是营销背后的“千人千面”技术,大数据通过对有意义有价值的大规模用户画像的学习、分析和解构,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场景甚至于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对价格的敏感度,包括用户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当然用户的使用设备这些硬件信息实际上相较软性特质其实重要性稍微次之。从用户运营层面来看:新用户,粘性较低,如果对价格再更为敏感,则如果平台希望将其很好的留存,成为其忠实用户,这就意味着平台需要多一些付出,让新用户薅更多羊毛的做法自然而然可以理解了。老用户,意味着从某种层面上是忠诚的用户,粘性也更高,选购某种产品的时候对平台更看重,一般而言放弃了再三比较价格之后等再购买的操作。最后,我们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事:《人民日报》3月23日发表评论员观察文章《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一文中也指出大数据「杀熟」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和用户隐私的侵犯!实际上不同平台差异化定价这个完全OK,没毛病!但是如果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出具不同价格,即所谓的「看人抓药」「千人千面」,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无疑也触犯了相关法律准则。「杀熟」无论是对用户知情权,或者是消费者正当权益以及是否涉及隐私权的侵害,无论哪一条都会触及法律的红线!不管是否存在「杀熟」,「大数据」本身还是好的!不管怎样,「大数据」背锅估计是没跑了!
我肯定是被杀熟过,因为我试过登录电商的时候,偶尔用别人电脑不同账号去查同一个商品,竟然价格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最终会被大数据裹挟的原因之一,因为大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当然可以根据你的习惯,个性来给与相应的对待,从而让商家获得最大的利益。
其实某种角度看,这有点像公地悲剧,其实商家的大数据,是我们每个人的资源之一。我用美好的环境来举例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商家,破坏了美好环境,但自己获利了,这其实是对大多数人的一种侵犯,因为美好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可以说是公共财产,但却被个人利用将利益划进个人荷包。
大数据也是类似的状况,商家通过我们的大数据赚钱,但并没有回馈应有的东西给一般民众,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是一般人难以感觉到。
所以,我认为大数据杀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