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遇到淘宝杀熟的事件吗?就是两个人买同一件物品,价钱不一样?
这个还真遇到过。现在都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平常使用的UC浏览器,神马搜索等,这些都是阿里的。你只要在网上有浏览过的痕迹。阿里大数据都会帮你记录下来。比如你搜电脑,淘宝第2天就给你推荐的电脑。315晚会上就曝光了多起,大数据杀熟事件。像飞猪,滴滴,携程等大企业通通都存在这种情况。我的一个朋友,分享了一个链接给她老公。当她老公打开链接和朋友对比的时候。同一家店,连运费都一样,但价格不一样。所以说大数据杀熟是普遍存在的。之前京东也曝光了类似的事件,
这个还没有遇见过
普通用户如何逃过大数据杀熟?
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避免。
卸载重装APP,或者长时间不登录那个APP。亲测案例:某打车app。卸载后再重装,车费相比卸载前(2分钟前)便宜了5到6元。
背后原理:伪装流失用户或新用户。
因为各大互联网平台为了拉新,对于新用户通常会给较大的优惠力度;对于已流失或即将流失的用户,平台通常会给予特殊的福利以召回和挽留。
交叉验证,多找几个朋友一起试试看案例:朋友A买机票,一直在高位,从来不降价。然后找了朋友B,B几乎没买过机票,很顺利的便宜了15%的价格。
背后原理:因为每个人都会被他们划分到某一个用户画像里面,你几个朋友都属于可以杀熟的概率太小了。实在不行可以用父母的手机注册购买。
伪装价格敏感用户案例:对于“无优惠券不下单”的用户,被派发的下单红包、优惠券的概率和优惠力度越大。
背后原理:价格敏感用户是指下单意愿强弱度受价格高低、优惠力度影响极大的用户群体。在用户运营中,为了节省预算的同时最大化提升转化,平台会选择将补贴下发给最容易受补贴诱导而转化消费的用户。
总结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少被这些互联网抓去信息,上面的方法只能是尽量止损而已。
现代人已经不可避免的被大数据套路,其实数据杀熟也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经常变换自己的关注点,也就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充广一些,让大数据抽样的时候,没有办法聚焦
第二:可以将自己经常关注的内容,不要点击关注,每次看的时间可以缩短,搜索其他的内容时,再到达要真正寻找的内容,这样后台大数据分析有点混乱。
第三:对经常推送的内容与广告,如果是自己真心想看的,也可以不用直接点击,通过上面的转弯的方式去查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
网站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很严重,如何避免,有什么小软件可以做到?
应该没有这样的软件,因为他后台会记录你的账号使用情况来标示,还有搜索记录偏好来推荐,我们只能防范。
大数据杀熟的防范
第一招:多个平台一起查价。货比三家,永远没错。
第二招:到线下咨询后再上网下单。比如想去旅游,除了在凯撒、众信旅游等网站上查询价格外,还应去他们的线下店面咨询各个线路的价格,跟线上价格比较后再做决定。
第三招:尽量避免用同一个邮箱注册多个平台。现在互联网已逐渐进入一个开放协作的阶段,各个平台之间都在共享数据资源,为了避免各个平台把你都识别为同一个人,对你跨平台杀熟,建议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邮箱注册。
你日常的购物习惯;浏览轨迹都是会被记录在案的
所有现在很多广告也会跟着用户跑
平常要有清除浏览器的记录习惯
这样可以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其次可以针对浏览器安装广告去除插件!
最后这个得看你是采购什么产品
如果是成品的;建议
注册个小号;平常不负责买东西的!
然后用手机查阅价格别截图!
采购帐号去洽谈;如果不给那个价格就不买他们家的!
多半可以成功(毕竟现在同产品竞争忒激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