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平台模式如何走出烧钱买流量的泥潭
O2O作为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商业模式,是无数实体门店以及传统行业从业者转型升级的寄托,岂可因噎废食!从近年的教训看,主打用户忠诚度的模式很逃补贴的旋涡。O2O必须换个姿势求生存,以商户运营撬动用户运营(或简称为“以B端带C端”)成为更务实的选择。
目前看来,做的风生水起的O2O仍然是老办法,以国内沉淀多年、行之有效的团购平台为班底,经过不断的模式改良和大众消费品类的拓展,变成了美团点评、百度糯米、支付宝口碑等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的“三国杀”,背后分别站着BAT巨头。他们共同特点是以“餐饮”为突破口,把年轻用户引导着线上、线下商户与平台对接、支付闭环走顺之后,继而旁侧敲击丽人、电影、休闲娱乐、酒店、商圈等高频消费品类。而他们的商户运营策略及流量运营动作尤其值得从业者关注。
买广告位做“线上流量”,不如运营好自有的“线下流量”
一边O2O平台投放广告、做站外API接口、做低价促销等找流量;一边是商户给平台入驻费用或更高的抽佣点,以便争取好的广告位推荐。实际上,O2O平台是购买线上流量,再把成本转嫁给商户。“羊毛出在羊身上”,线上流量费随着创业潮水涨船高,获客成本走高,对于薄利的商家来说线上营销开支剧增。
线上广告位追求的是“用户到达率”,而商户自有的“线下流量”包括路过新客户、回头客复购、老客户留存及顾客之间的口碑推荐等传统办法,如何把这块线下流量资源用互联网技术场景再现为增量流量,或者用优惠劵办法吸引更多新客户、提醒回头客进店、让顾客通过分享优惠劵带动更多成交。
然而,商家的优惠劵只能在单一O2O平台内展示,能否在全网推广为商户导流?能否以较好的制度和技术设计助推商户拉新和转化呢?最重要的是能用按成交付佣金减少商户的广告开支!
要“站内流量”更要“站外流量”,“淘宝客”模式能否被复制?
在电商时代,淘宝运营站内流量主要手段有“钻展”(按曝光率付费CPM),“淘宝直通车”(按点击付费CPC),“麻吉宝”(按互动参与付费CPA);而站外流量主要靠“淘宝客”为推广商户导流。
随着微信7月份出台新政大举封杀三级分销平台,这类全网导流模式平添诸多变数。
另一类是支付宝口碑近期推出的“口碑客”平台,与三级分销的共同点是在移动端复制淘宝客的站外推广办法,商家按CPS分配佣金。不同之处是微分销是三级付佣,而口碑客是直接给推广者的一级分佣;三级分销的传播渠道主要为朋友圈,而口碑客的推广渠道是全网媒体、自媒体及网红。
无生态不O2O,保障商户利益才是平台崛起的第一法则
(1)对商家来说,按CPS付费而不是CPM或CPC费用,只有成交时才会返佣。
(2)对推广者来说,口碑客模式为自媒体和网红等内容创业者开拓了一条变现新渠道。
(3)对流量方来说,口碑依托支付宝亿级活跃用户优势,只要使用优惠劵到线下消费的用户即(商家)会员。
O2O平台整合更多推广资源才能把钱用在刀刃上,既要运营站内的“存量流量”,也要开拓站外的“增量流量”,并吸收淘宝客模式精髓,为商户带来成交会员、为用户带来商品优惠、为推广者解决粉丝或流量变现刚需,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态O2O平台模式。
出 口——在这样的思路下,很多传统玩法将被颠覆
作为国家“智慧城市”、“互联网+” 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指信息科技经过多年的技术革新,已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渠道的线上、线下商业运营平台系统,并通过与多方的深度战略合作,积极推进数字化、全渠道平台运营系统的实践进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商业运营系统云平台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