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电商的新型价格欺诈?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财资君认为,上面说的这几种,其实都算不上电商新型价格欺诈,在传统的商场购物时代就存在了,没啥技术含量,而利用大数据杀熟,才是电商新型价格欺诈的典型案例。
先让我们来看看题主说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3月12日消息,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涉电商价格欺诈类案件通报会称:电商平台快速普及,各种花样繁多的网购促销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扣等问题频繁出现,各种新型价格欺诈案件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
其实,这里提的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扣,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现了,商场里号称搞优惠促销,把原来便宜的价签换掉,写一个更高的价格上去冒充原价,然后在这个所谓原价的基础上标折扣等等,消费者看到原价很高而折扣优惠很大,很容易上当,以为买到便宜了,实际买价可能只比真实原价低一点,算下来折扣力度远没有号称的那么高,甚至还高于原价。
这种上世纪的价格欺诈老把戏,如今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又被不良商家玩得不亦乐乎。法院说了,有些电商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等已经成为价格欺诈的主要原由。目前涉及到的平台包括天猫、京东、国美、亚马逊、1号店、当当网、苏宁易购等,一个也没有少,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占比超过一半。
这些电商平台玩的价格欺诈把戏无非三类:
一、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价;
二、虚构优惠时段;
三、结算价格高于活动页面标示价格。
财资君就遇到过一些网友声讨电商价格把戏。 比如有网友称,在某东上看了一个内存条,本想到双十二抢便宜,谁知到了当天,价格涨了一倍!又有网友称,在某宝上看了一款包包,就放到购物车等双十二下手,结果当天价格比原来还贵了20元,再三确认,不是自己眼花……
财资君也遇到过一些促销把戏。某运动品牌旗舰店双11搞聚划算号称全年最大优惠,原价990折到550,财资君放进购物车,但双11期间没下手,到了双12,价格变成440。你双11到底玩的什么套路?
以上这些,说起来都是电商新型价格欺诈,其实无非就是把上个世纪的价格欺诈那一套搬上了电商平台而已,没什么技术含量。而最近爆出的电商用大数据杀熟,这种欺诈堪称配得上电商们的高科技身份。
报道称,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通讯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
据透露,这些年诸如消费者在一些惯用渠道去订酒店机票时,会发现比其他渠道预订更贵一些的案例时有发生,而现在更多了一种用大数据“杀熟”的方式,是将目标集中在同一商品中的不同消费群体的价格差异化。
财资君也遇到过类似案例,和一位朋友都是某在线旅游平台普通客户。有一次商量一个旅游线路时同时查看一家酒店的房间价格,同一房型,朋友的APP页面上就有更大的优惠,而财资君硬生生贵了60元出来。
电商价格欺诈,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进行维权,也可以向工商局进行举报。尤其记得截屏取证。
目前,保护消费者不受价格欺诈的相关法律已经很健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细节,需要更多的相关判例来支撑,物价部门、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电商法还在草案阶段,电商法出台落地后,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更为完善。